在河南省委和省人大为岳修武等13位辞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老同志举行便宴时,岳修武即席赋了四首《忆江南》。其中的压卷之作是:
从头越,
万事又起步,
清楚半生转糊涂,
必然王国返自由,
信手绘春秋。
正所谓“卒章显其志”,在这短短的五句诗里,他开襟解怀地表达了自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从头越”的心声、“又起步”的心迹、“转糊涂”的心境、返自由的心态、“绘春秋”的心志,不愧是每一根白发都是由激情岁月染出来的,展现了一种达观通透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
岳修武,字润良,岳飞第32世裔孙,1941年2月生,河南省新乡县人。从政49年,曾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从政以来,追先祖岳飞之遗风,在勤于政事、务实为民的同时,钻研诗词创作和书法,两者都卓有成就。其诗词咏物抒怀,妙趣天然;其书法更是以其行云流水的风格,卓然自立于当今书坛。当其从政界退出之后,仍然披挂了很多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顾问、河南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河南省老年体协副会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郑州诗词学会会长、郑州老年诗词研究会会长、郑州老艺术家协会会长。
诗词:即景咏怀 妙趣天成
从政49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个人来说,在不同环境、不同岗位所经历的艰辛困顿、酸甜苦辣却感慨万千,积淀了丰厚的人生感悟。当一人独处、静中观心和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绝妙造化时,心灵深处自然而然产生感悟、迸发灵感。言为心声,字为言符,多年来形成的偏文爱史的嗜好,促使其随时把自己的感悟用诗词的形式记录下来,2006年出版了《岳修武诗词三百首》。
从政与做人水乳交融,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被岳修武继续复印着。他深知“细微之处最见精神”的道理,几十年来注重“慎独”工夫,忠心做事,坦诚对人,慈善为怀,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他的诗是自己几十年的经历、磨砺和感悟的结晶。同样的庐山,苏东坡产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悟,而岳修武则生发出“解读庐山真面目,还须身临登高处”的感叹,继续并发展了苏东坡的哲思开掘了新的空间和高度。这首《浣溪沙•夜思庐山》虽然是诗人2005年6月的一个晚上的“夜思”,但那“还须身临登高处”的思想成果,决非一日之功,那是一个思想者几十年实践与思索的累积,它是一个思想的和数甚至是积数。正是这个“和”与“积”,使岳修武的山水诗独树一帜,让人读出了融于山水和融于人民两种个性。比如《赞黄山》中的“风姿惹人醉,总想折一枝”,比如《古都南京》中的“醉眼风光今胜昔,雄姿英发展娇容”,此乃融于自然。比如《游寒山寺》中的“万千游人云姑苏,经年香火禅语声”,比如《浙西山村》中的“美景处处如画图,山里人家乐趣多”,此乃融于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千百年来血管里始终流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血液,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几十年来脉搏里一直跳动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液,岳修武的诗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和共产党的先进性融为一体,铸成诗篇,所以可亲可爱,让人愿读爱读。
中国的诗歌传统,除了即景,便是咏怀。咏怀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总是感时感事而生,因人因地而发。岳修武的咏怀诗,因时而生的,比如《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50周年》,由“斗转星移五十年”,联想到“一部宪法昭日月”,联想到“依法治国写春秋”,从而发自内心地“与时俱进歌盛世”,热烈欢呼着“华夏复兴开新篇”,情也浓浓,意也浓浓。因事而生的,比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四首《忆江南》因自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产生出“一搏四十九”的往事情结,催生出“征途重筹谋”的铿锵情结,新生出“万事又起步”的慷慨情怀,心也切切,情也切切。因人而发的,比如面对海瑞祠的“清正廉明传南国,在世修祠颂英贤”的有感,比如登临滕王阁的“倚栏极目轻舟去,古城展姿开新河”的多情。特别是这首《回乡》诗云:
“绿城春雨声细细,轻车小径回乡去。闭目回首童年事,历历在眼怎忘记。顽童课余捉迷藏,光身溪中摸虾鱼。昨日乐趣成往事,看重今朝倍珍惜。”
读着这首诗,便会使人想起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另一首《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间是水,感情是岸。河水顺流而下,而河岸却永远在这里站着。岳修武与贺知章,虽然相距1000多年,但人的思乡怀旧的情结是一脉相承的,是一成不变的。要说变,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共产党人更加懂得站在往事的肩头上前进,更加懂得珍惜今朝,看重今朝,从而努力去建设今朝,憧憬未来。这就是诗的翻新与出新一一学习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走进古典而又能走出古典,比前人更高一筹,比古典更新一层。
咏怀诗不光要有笔力,更要有眼力、心力和胆力。诗集中还有《浣溪沙瞻览小平小道》,一组共三首诗,这是从心中一缕一缕抽出的对小平同志的怀念,其一写小平同志的胸怀:“三落三起笑大江”;其二写小平同志的睿智:“小道思就治国经”;其三写小平同志的功绩:“卓著功勋千古铭”。一个完整的三步曲,把小平同志的辉煌生涯和千古不朽状写得有声有色,声色俱丽。这组诗堪称精品,思想上的摆脱拘泥,造境上的自辟蹊径,遣词上的独特独到,可谓岳先生诗歌才华的集中表现。以造境而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三个大的境界:一是“忠良巨匠蒙奇冤”的境界,用以反映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拥戴:二是“踌躇满志待出征”的境界,用以书写人民对胜利的迎接:三是“春风洗尘扫残云”的境界,用以歌唱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盘旋三百九十弯,峰回路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岳修武终于有机会把自己的脚步迈得更轻松些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这样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者,关鸟兽之笼也,比喻不自由的官场;返自然,指归耕田园,得以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官场也是樊笼,做官也是一种社会分工,也是为人民服务。但一旦为官,政务缠身,你很繁忙;规章在心,你很拘谨。这种“缠身”和“在心”,会把你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挤压成压缩饼干,干巴巴的了。所以,当岳修武卸掉“乌纱”之后,他便发出如同陶渊明“复得返自然”一样的感叹:“必然王国返自由”!
书法:心手两忘 神采飞扬
岳修武少年即与翰墨结缘,从楷入帖,先临柳公权,继习颜鲁公,取法高古,扎基深稳。担任领导职务后,工作繁忙,无暇端习,常置帖于案首,积点滴空闲,读帖画指,不改初衷。80年代以来,改攻行草,尊崇羲献,师法米芾,对当代启功、沈鹏等大家亦奉师琢其道,乐此不疲,临池不辍,于黑白之间陶冶性情,书艺渐臻佳境,遂成飘逸中透稳重,圆润中显干涩,方正中藏欹侧的风格,深受书界赞誉和大众喜爱。
古人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为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岳修武在书写时,“心忘于笔,手忘于书”,任情恣性,不刻意追求形质是否似“二王”“颜柳”,但求神采随笔逸出,书讫则佳作成焉。
书法是一门表现艺术,主要以笔墨变化和穿插所形成的抽象美感。变化越妙,穿插越奇,美感越足。相对传统书法而言,岳修武先生的作品在同中求异,“同”是同样的中锋用笔,讲究线条质量;“异”则表现为作品加大了点画的起伏波澜,吸取了现代书法的某些性质特点,墨润激情涌荡,表现出具有自己强烈风格的形、神美,整个作品给人以大气磅礴之势。正所谓“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这是他探索的大成功之处。以“清风”为代表的若干字,其形态变化似有骇兽欲驰、惊鸟将飞之势,把静中寓动、动时还静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人所著《书法约言•论行草书》中有句:“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如企鸟踌,志在飞,猛兽骇,意将驰。”对照古人所论与岳修武所书,可以认为二者乃互为注解,仿佛清人之论是对岳修武之书法的理论概括,而岳修武的书作,是对清人论断的艺术体现。以劲挺流畅、凝注浑重的笔墨象征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在书写时达到了“心忘于笔,手忘于书”。下笔伊始,便显神力,一路挥去,如利刃破竹,似尖凿穿石,既不见半笔滑痕,亦难寻一点涩滞,笔画遒劲、流利、生动。细察单字,个个灵气活现,转折常有突兀却自然和谐,笔墨趣味良多。他写出了新意,却又以平常心对待书法,无意炫耀,近乎天真。
90年代以来,岳修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和国际展出,被收录于数十种作品集,亦见于报刊与名店匾牌。1991年6月参加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书画展,1994年5月参加新加坡中国书画展,1995年参加韩国八国书画展,1998年参加全国纪念刘少奇同志100周年艺术展,1999年9月参加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书法百家作品展,同年,参加全国迎接澳门回归书法展,作品收入《锦绣中华集》,2002年9月参加世界和平书画招待暨大韩民国碑林书画大展,作品刻石于大韩民国碑林,12月以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书协书协主席沈鹏为团长的代表团赴澳门、泰国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三周年、纪念中泰两国建交二十七周年书画展。2003年2月参加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失学儿童义书义画活动,10月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援建河南新安县希望小学义书活动等。近年出版的作品有《岳修武书岳阳楼记长卷》、《岳修武书法集》、《岳修武诗词三百首》。
岳德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