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副刊

让法律乘上文学的翅膀

文章来源:精忠门第网  |  发布日期:2011-10-28 18:56  |  浏览次数:2307

本文系原创,版权归属精忠门第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年轻时有个文学梦,刚学法律时的心情有点忐忑而又带些兴奋,相信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也许这扇窗不能让我更接近阳光,但是我相信可以透过这扇窗,感受阳光、风雨和四季的变换。而我,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于是,当了法官后,自然希望把两者结合起来,希望自己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我们每天重复着的工作,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将司法融入美的事业,提升至艺术的境界。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开篇就是以文学的语言明示法的价值精神的:我在这块土地上创立了法和公正,在这时光里我使人们幸福。首次回答了法是什么?法是使人们幸福!多年前,在读了《荷马史诗》和《神曲》后,才感受了法律与诗——两种似乎风马牛之间的思维——具有的某种奇妙的联系,知道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存在,除了诗就是法。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故事:《法律的傲慢与文学的偏见》、《罪与罚》、《威尼斯商人》、《巴黎圣母院》、《香水》、《天使的愤怒》、《十五贯》、《清官册》、《水浒传》、《尘埃落定》、……作家们向人们展示了法庭、审判、诉讼、检察官、律师、警察、纠纷解决等司法现象。他们力图以优美、轻松的诗性语言,贴近大众文化,展现法律的理性,放飞法律的想象,在故事中展示法律和司法实践,实现司法与文学,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从司法的视角解析文学作品,也有助于对司法现象进行更生动、形象、有力的解释,拓展司法研究的视野,提升研究品位和思想深度,甚至为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直观的问题显露和深层的文化支撑。当文学的翅膀携上法律,众生百态,悲欢离合更添丰富多彩;当法律乘上文学的翅膀,古今法案,刻板条文从此生动逼真。司法实践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往往更能深入人心,发挥教育、引导和警示作用;文学作品传达的人性价值也为现代法治所倡导。文学的终极关怀在于人与社会,同时也要面对和回答正义、惩罚、权利、权力、人性、尊严、司法程序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人的地位和作用等重要的基本问题,并通过情节曲折、冲突集中的故事展现出来。这是文学中的司法。

    法律与文学具有天然的同生性。从形式上看,法律与文学都通过文字表达,普通法国家以判例记载法律,大陆法系国家以法典形式将法律意志变为铅字,法律文字讲究合语法性、准确性、易读性。文学表达方式更加复杂,但文字的简明易懂,便于交流与沟通是一般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从内涵上看,法律平淡的文字背后充满理念、精神、价值,文学作品多彩的表现形式背后也无一例外地反映作者的思想与好恶,追求一定的社会效果,谋求思想的交流与共鸣。如果我们弱化法律的强制性与暴力特征,如果我们发掘法律成长的社会土壤,我们会发现法律与文学一样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真相,或者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实际上是具有多重情感质素的文学作品,虽不表现为夸张的文字和戏谑的情节,但借用了记述、描写、说明等基本的文学手法。

    司法实践是法律的运行过程,裁判是法律的活化。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治的理论,而文学家解读的是法治的灵魂,文学家的文学作品是对法律精神的另一种诠释。生活规则和法律规则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在法律人那里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足够的关注,而恰恰文学家常常对此给予了本能的、足够的、深刻的揭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过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法域的法官裁判的不同技艺及风格:英国法官的判决意见无疑是一个知识的源泉,一个乐趣的宝库,充满了值得回味的妙思、蕴含深刻的警句和可以随时适用的检验标准。我国古代判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追求结构的对称、文字的华美、意蕴的深厚、伦理的通达、情感的丰沛。白居易、苏轼的判词与辞赋无异,至今仍脍炙人口,传诵不衰。这都是法官裁判的文学艺术之妙。

    法官判案时,吸纳文学艺术的内涵将使案件的处理更加契合法律人性化的理念,使得充满感性的人类语言美感能够渗透到严肃的、刻板的司法活动中,使法官的职业技能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具有专业风采;使法官的裁判文书因为有了文学的渲染而增添艺术的气质;使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同与接受带有更多自觉的成份,而不是受制于法律的强制与专断。离开了文学素养的滋养,法律文字将变得干涩,司法过程将显得委顿,缺乏生活气息和亲民色彩。那些只懂得将法律文书写得晦涩难懂的法官,拥有的只是一颗枯燥的灵魂(狄更斯语)和无趣的工作,这正是法律人的通病。因此,我们倡导让法律乘上文学的翅膀,使法官的裁判能成为社会学领域里的一门高雅艺术!

    人生舞台铺开在每个人的脚下,人人都一样,都在尽力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因为在世俗的评判标准中,成功一词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要成功需要付出太多的妥协和牺牲个性。我想,我会继续写下去的,不是因为名利,而是因为喜欢,因为需要在乏味枯燥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不过现在,更重要的是我要让法律乘上文学的翅膀,与我的朋友和我所爱的人共同分享那些平凡而美丽的时光。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