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要为岳飞再次平反

文章来源:精忠门第网  |  发布日期:2011-07-21 19:43  |  浏览次数:6800

本文系原创,版权归属精忠门第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岳飞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事迹,800多年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管什么年代,只要国家有难,大家就会想起岳飞来。记得七七事变、抗日军兴后,我所认识的亲友,几乎家家都模仿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字,写来挂在墙上。在当时的抗日歌曲中,古诗词唯有岳飞的《满江红》响彻云霄。
  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产生了不少误解。岳飞被当成封建社会“愚忠”的典型,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国家,一举一动唯皇帝之命是从。他本有力量直捣黄龙,收复失地,可是皇帝让他退兵,他就退兵;要收他的兵权,他就交出兵权;皇帝要他死,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抗金的大业中断。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岳飞“愚忠”的形象,不是来自史书,也不是来自史料,大都是来自说书,来自演戏,来自钱彩的《说岳全传》,长期以讹传讹,最后,弄假成真。

                硬汉还是奴才

  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入境,外患日甚,20岁的青年农民岳飞奋起从军,保家卫国。他家“世力农”,他的父亲岳和也是农民,并不是什么富家员外。岳飞从军后屡立战功,在往救东京的时候,曾击毙金兵枭将,得宗泽的赏识,崭露头角。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赵构即位。因畏惧金兵,赵构策划迁都。岳飞立即上书反对。他劝赵构“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指,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这一建议义正词严,岳飞却因“越职言事”的罪名被撤职,勒令“归田里”。
  赵构虽然一意求和,但在金兵大兴南犯、求和不成的情况下,也得依赖忠勇将士保全自己的江山和性命。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率部勤王,屡败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收复南京,成为威震敌国的青年将军。赵构的抗金毕竟是假的,在他看来,金固不可以不抗,亦不可以太抗,太抗就堵死了日后求和的路。他一方面对岳飞加官晋爵,一方面却事事掣肘,如限制兵力,不发足够的军粮与武器设备等。更为露骨的是,他一再下令乘胜追击的岳飞不可超越朝廷允许的界限。  岳飞并不屈服,在收复襄阳、信阳等失地的战斗中,就一再越过朝廷划定的界限。
赵构本无意北伐,唯恐北伐胜利,迎回父兄,自己皇帝的宝座就会失去。但是为了骗取全国军民的拥护,又不能不在口头上扬言北伐,岳飞充分利用他这个弱点,千方百计逼他同意北伐。绍兴七年春〈1137年〉,赵构出尔反尔,收回北伐的成命。岳飞十分愤慨,上书辞职,但未获准就擅自离职去江西庐山为亡母守孝。第二年,赵构决心定都临安,放弃收复失地的打算,委托秦桧全权处理对金和议。丧权辱国的和议签订之时,朝野上下一致反对,岳飞更是亲临临安面见赵构,指责是“谋国不臧”,赵构慑于朝野舆论,又忌岳飞手中兵权,只好忍气吞声。绍兴九年,赵构为了庆贺和议成功,对手握兵权的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一律“进秩”。岳飞拒不接受,并上书力辞,给赵构以极大的难堪。
  1140年,金国内部急进派当权,撒毁和议,大举进攻。各路宋军奋起抵抗,赵构惊惶失措,不便禁止。岳飞乘机率部北伐,一举歼灭金国精锐的“拐子马”,接着,又在颍昌杀死完颜兀术的女婿。当各路宋军纷纷开进沦陷区的时候。广大群众如见亲人,香花灯烛以迎王师,军民抱头痛哭。岳飞趁机激励士兵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完颜兀术遭此致命打击后,通过秦桧,再度诱和,但首要的条件是杀死岳飞。只要能议和,任何条件赵构都能答应,更何况他本来就恨岳飞。赵构先令另外三路宋军退兵,待岳飞成孤军后,再令岳飞退兵。岳飞深知赵构的意图,然而为了保存抗金的力量,不得以退兵。当岳飞一天之内接到12块金牌时,无限悲愤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岳飞愤而辞职,赵构假意挽留,不久,就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一举剥夺了岳飞、韩世忠和张俊的兵权。虚位于枢密副使的岳飞再三辞职,终于获准。按理,岳飞赋闲在庐山家中,手中不握兵权,赵构可以放过他。但金国一定要他的人头,卖国贼们又奉命唯谨,岳飞终于难逃厄运。
被诱捕关在大理寺狱中的岳飞,第一个激烈行动就是绝食抗议。“飞久不伏,因不食求死。”秦桧只好让他的次子岳雷入狱服侍,以求缓和。
  秦桧最初委派的是御史中丞何铸主审,效果不理想,便代之以自己的死党万俟禼,在万俟禼严刑逼供下,岳飞依然不屈:我绝对不负于国家,你们既是执法的,怎能陷害忠良!
尽管千方百计搜罗证据,还是无法给岳飞定下谋反的罪名,一直到1142年的除夕前夜。据《朝野遗记》记载:秦桧从他老婆王氏的“擒虎容易纵虎难”一语得到启发,手书便笺一纸送入大理寺狱中,不久岳飞等三人即被秘密处死。岳飞是被毒死的,张宪、岳云皆被斩首。人已经先害死了,判决书是后来炮制的。
  万俟禼等人作最后一次提审时,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岳飞痛心已极,提起笔来在供状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意思是天晓得!天晓得!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他对赵构、秦桧这些卖国贼的切齿痛恨。这正是刚烈的英雄本色,哪里会是对皇帝尽愚忠的封建奴才!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为了鼓励臣民效忠,每每有意树立一些唯皇帝之命是从的愚忠典型,作为臣民学习的榜样。岳飞不幸也被选中。他本是误入陷阱至死不屈的猛虎,却被说成驯服乖顺俯首受戮的羔羊。清廷刚刚入关的时候,是禁止供奉岳飞的。岳飞是抗金的英雄,金又是清的祖先,抗金即抗清,这还了得!但是岳飞的名声太大了,禁是禁不住的,还不如通过说书、演戏,加以改造,塑造成一个对皇帝尽愚忠的奴才,岂不更好!把钱彩所撰的《说岳全传》与岳飞的真实历史作一全面的比较,即可大意看出封建王朝有意歪曲岳飞形象的全过程。清廷原先禁止供奉岳飞,后来一变而为捧岳飞为武圣人,其中奥秒,可想而知!
  南宋王朝在冤杀岳飞20年之后,为之平反,官复原职,追封鄂王,修墓立祠,千秋祭祀。他的谋反的罪名,已经彻底推翻。但是800多年来,特别是钱彩的《说岳全传》成书以来,我们却又厚诬古人,把这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人物,说成是只知对皇帝尽愚忠的驯服奴才。这是不是还要作第二次平反?我想,即使说不上是第二次平反,至少也应该为之查清历史,为之澄清误解,为之恢复名誉,还岳飞以本来面目!

                请为赵构铸一尊跪像

  历史学家观察历史事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要能宏观地考虑问题。当时金国为什么要求赵构与秦桧“必杀飞,始可和”?就因为岳飞有很大的潜力,有收复失地的可能,岳飞一天不死,他们一天不能安枕。在郾城与颍昌大捷之后,金兵主力已被歼灭,当时的宋廷能决心收复失地,支持四路宋军奋勇反攻,沦陷区广大群众必然积极响应,则岳飞“还我河山”的愿望就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是这样,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世界的历史也会改写。800多年前的南宋王朝能够中兴,能够强大,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稳定力量,促使东亚各民族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大家共同发展。蒙古人大规模侵入欧洲的战事也许就不会发生。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经济、文化发展得都比较迅速的时代,只可惜国防力量薄弱,常有外侮。宋军反抗的胜利,岳飞抗金的成功,能使“天下大势”大大改观,以后改朝换代的事当然会有,但是相对先进的汉族政权被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所推翻的事也许就不会发生。南宋覆亡的悲剧或能避免,就更不用说近百余年的各种灾难了。因此,岳飞的冤死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一家的悲剧,更是全民族的大悲剧。而赵构则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民族千古罪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论功应该行赏,论罪应该行罚,对当年谋害岳飞的罪犯追究罪责,铸成铁像,使之永远跪在岳飞墓前,自是千该万该。但是为什么跪像中只有从犯秦桧、王氏、万俟禼与张俊,而没有主犯赵构?不把赵构拉出来,多少人感到不平,秦桧等人如果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不平。为了打破封建意识,不为皇帝掩过饰非,让历史恢复本来面目,我们不妨在岳飞墓前增铸赵构跪像,使得“君”跪“臣”前,成千古正义之创举,立价值重估之丰碑,此举必然大快人心。
  或曰:“白铁无辜铸佞臣”,赵构是君不是臣,怎能和群臣跪在一起。其实赵构也是臣,他向金国奉表称臣,非“臣”而何?
或曰:跪像乃历史文物,岂能随意增减?这是不明历史真相,轻发议论。事实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即岳飞平反400百年后,始铸秦桧、王氏、万俟禼三跪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又增加张俊一像,不久又撤掉王氏、张俊二像;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又将四像恢复。既然古人可以增减,为什么我们倒不能增减?
  或曰:赵构是皇帝,总要给他留点面子。其实,在君主时代要给皇帝留点面子,也还勉强可说;到了民主时代,还要给皇帝留面子,真不知有何理由可言?而且,赵构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和张邦昌、刘豫一样,都是金国册封的儿皇帝。他杀害岳飞的行为,正是汉奸卖国贼的行径。我们为什么不给张邦昌、刘豫留面子,偏要给他留面子?
  英国直到现在还是君主立宪的王国,他们并不避讳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的历史;法国现在已经是共和国,也不避讳路易十六因为犯了叛国罪而被处死的经过。他们是把大活人送上断头台,我们不过是为800年前的古人铸一个跪像,仅仅属于口诛笔伐的范围,不应该有太多的顾虑。更何况,我们早有“民贵君轻”的学说,古圣人也有“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的说法,对于国人皆曰可杀的昏君暴君,可以诛之。现在只是对汉奸卖国贼儿皇帝赵构铸一个跪像,谁曰不宜!
  能够增铸一个赵构的跪像,是对800年来一大历史公案作出了圆满的交代,足可告慰民族英雄岳飞的在天之灵。经过探迹索隐,我们也消除了对岳飞“愚忠”的误解,使他尽瘁国家民族,敢于和卖国贼皇帝赵构不断斗争的一片苦心大白于天下。
 

                                   史 式